
健康資訊
SIS痛症之神療程
胸廓出口症候群(Thoracic outlet syndrome)被簡稱為TOS,簡單來說,是位於胸廓出口(下頸到腋窩的通道)的神經血管束受到壓迫而引起的症狀,經過胸廓出口的神經指的是「臂神經叢」,臂神經叢是從脊髓神經伸延的神經網路,會影響肩膀、手臂和手的動作及感覺。根據壓迫部分的不同,胸廓出口症候群又分為三種主要類型:神經型、靜脈型及動脈型。接下來我們會細說這三種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分別。
神經型是最常見的一種胸廓出口症候群,九成以上的胸廓出口症候群都是神經型。
神經型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特徵是肩膀或上肢疼痛無力,手指感到難受痠痺、手臂既抬不高也沒法舉高很久,而大拇指的魚際肌肉有萎縮的可能。
上臂、手掌及手指感到瀰漫性疼痛、搔癢,觸感減弱,頸部、手掌及手指的靜脈明顯浮起以及水腫,甚至發紺或紅腫發熱。
手掌、手臂及手指蒼白冰冷,而有時會疼痛,上臂難以做高舉個頭的動作。
1. 將雙手打開舉高,手肘位置呈90度(即投降姿勢)
2. 雙手握拳,連續握放3分鐘
進行以上動作時若有以下症狀,可能為胸廓出口症候群:
女性的胸廓出口症候群好發率約為男性的3至4倍,而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,這是由於女性有較大的乳房組織和較低的胸骨,肩型比男性下垂,斜角肌的角度令胸廓出口空間更窄小。此外,隨著年齡增長,女性第一條肋骨和鎖骨的傾斜度會增加,進一步減少胸廓出口的空間,導致鎖骨下的血管及神經叢受壓迫,因此亦較容易患上胸廓出口症候群。
需要經常性舉放手臂的職業容易患上胸廓出口症候群,例如老師、清潔人員、運動員、紀律部隊、汽車維修工人、油漆工人、裝修工人及洗衣業從業員等。
體重超標為何會與胸廓出口症候群扯上關係?肥胖會對關節增加不少壓力,因此肥胖會令人更容易出現或加重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。
極少數患者是天生多了一條頸肋 (cervical rib),頸肋的位置長於原來的第一根助骨之上,令胸廓出口的空間變得狹窄,從而引發胸廓出口症候群,此外天生肌肉筋膜或血管異常、腫瘤等都會令胸廓出口症候群發生。
若胸廓出口位置或附近位置受到創傷,如車禍或受到猛力撞擊等,讓斜角肌、鎖骨下肌及胸小肌過度緊繃,或是第一肋骨、鎖骨骨折,損傷後具疤痕組織或組織黏連令胸廓出口空間變窄,都有可能誘發胸廓出口症候群。
如前所說,日常的反覆性傷害是最為常見的胸廓出口症候群主因,任何長期、頻繁及重複性令胸廓出口變窄的動作都會誘發及加重症狀。如畫黑板的老師、清潔工人、油漆工人及運動員如泳手、投球手等,都會有舉高雙手令肩膀往下壓、頭向前傾及鎖骨下降的動作,令胸廓出口長期受到壓迫,加重胸廓出口症候群,而辦公一族長期不正確的使用電腦姿勢亦為高危。
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成因也與性別及體型有關,女性的骨骼結構令胸廓出口較為狹窄,隨著年齡增長、工種及不良的姿勢或日常習慣,會令患上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機會大增。此外,體重超重者通常與久坐不動、缺乏運動有關,身體容易處於水腫狀態,也會給關節形成較大壓力,另外亦會令血管、肌肉及韌帶的彈性及伸展性不佳。
隨著3C智能產品盛行,愈來愈多人患上胸廓出口症候群及腕管綜合症,這是由於駝背、脖子前傾、肩頸前傾及烏龜頸等導致肩頸胸部肌肉僵硬,不良姿勢長時間壓縮胸廓出口的空間,令神經受壓,形成胸廓出口症候群。
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會利用X光、磁力共振等進行影像檢查,並利用肌肉測試診斷各相關肌肉群的毛病,同時利用神經學測試臂神經叢的受壓程度,從而判斷患者是否具胸廓出口症候群。
手機不離手、天天對著電腦打字工作達8小時,現代人不多不少都有輕微的胸廓出口症候群?若你經常肩頸痛、手臂痛、手肘痛或手麻手痺、指掌不適,可以多做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復健動作,放鬆肩頸肌肉、紓緩神經被壓迫的不適。
以下胸廓出口症候群的運動早晚各做一次,每次做足4個動作,每個動作做10次,要注意的是若在進行的過程中若感到明顯疼痛,那就應該立即停止並盡早求診。
這個脖子後仰的動作雖然簡單,但絕不易做。應極度緩慢地仰頭,合起嘴巴把下巴抬高,讓後腦勺往背部貼,過程中不要胡亂晃動脖子,在進行過程中應感到患處肩頸肌肉的拉扯感,甚至誘發手麻痺痛,維持約10秒後慢慢地讓頭部復位。
肩膀向前轉圈10次,記得維持聳肩,然後聳肩向後轉圈10次。想增加肩頸肌肉的延展及拉扯感,可以分別聳肩轉圈,側頭讓左耳貼近左邊肩膀,右肩向前向後聳肩轉圈,然後換邊再做一次。
右手放到背部,左手放在頭部,左手將頭部往左邊肩膀拉壓,感覺右頸的伸展,維持5秒算1次,做完10次之後換邊再做。
找一個牆角,兩手扶在牆壁上約肩膀高度處,讓上半身有意識地向前傾直到感覺胸部擴展,維持姿勢5秒算做1次。
有意識地把肩膀慢慢往後拉,不要一下子往後挺。
長時間在案頭前辦公者,首先要選擇或調整合適的桌椅高度,讓背部及手肘均有足夠的支撐,最好讓手臂、手腕及鍵盤形成一直線,手肘的彎曲角度不高於90度,使用滑鼠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彎曲手腕,不然除了胸廓出口症候群,也容易患上腕管綜合症。
老師、清潔工人、裝修工人、要操作機械的工種容易因為長期舉高雙手而患上胸廓出口症候群,每隔大概半小時就要改變姿勢及伸展肩頸胸部肌肉,在比較長的休息時間時進行肩頸胸的拉筋操,放鬆被壓迫的肌肉及神經叢。
可以運動全身的有氧運動有效拉伸及擴展肩頸及胸部,放鬆緊繃的胸廓出口,而重訓運動可以著重加強肩頸及背部的肌肉力量,築固肌力讓鎖骨獲得支撐不會往下掉從而壓迫神經,構成胸廓出口症候群。因此運動對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來說十分必要。
在運動及長時間勞動後,不要偷懶,記得進行適當cool down的拉伸動作去放鬆肌肉,藉此減緩操勞過的肌肉群十分重要。運動才可以真正提升肌力及放鬆肌肉與筋膜,若試過躺下休息但對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復康卻成效不彰,是時候進行針對性運動及肩頸胸伸展操。
肩揹有可能增加患上胸廓出口症候群的風險,而手提則可能會令你患上腕管綜合症,平日儘量不要揹提重物,沉重的包包會將鎖骨更往下壓,形成或加重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。對於肩頸痛的人來說,可以讓兩肩分擔重量的背包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中醫會利用針灸、按摩、拔罐、 熱敷及外敷中藥等多種治療方法改善胸廓出口症候群。
主要針對放鬆緊繃肌肉、減輕軟組織拉扯的張力,並改善患部的經絡微循環,並促進血液循環,最常用的穴位有風池穴、頸夾脊、肩井穴、天鼎穴、中府穴、曲池穴、合谷穴、列缺穴、阿是穴、條口穴等,部分中醫會用針灸配合生物微電流雙管齊下。
在進行推拿按摩後可加入拔罐治療,拔罐有效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。
針對痛點如頸椎橫突、斜角肌群、胸小肌及鄰近肌群等部位進行推拿放鬆肌肉,地加關節的活動幅度。
中藥熱敷及照射紅外線可有效緩解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慢性發炎疼痛,有助消炎、促進血液循環及令肌肉放鬆,胸廓出口症候群病情持續及反復發作者,或體虛及年長者可以讓中醫開立內服中藥,紓緩炎症療效更顯著。
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宜先求診,在專業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引下才考慮服用維他命B1、B6、B12、鎂及鈣等對胸廓出口症候群或有改善效果的營養補充劑。
胸廓出口症候群(Thoracic outlet syndrome)被簡稱為TOS,指的是位於胸廓出口(下頸到腋窩的通道)的神經血管束受壓迫而引起的症狀,經過胸廓出口的神經指的是「臂神經叢」,臂神經叢會影響肩膀、手臂和手的動作及感覺。根據壓迫部分的不同,胸廓出口症候群又分為三種主要類型:神經型、靜脈型及動脈型,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通常會感到肩頸痛、手痛及指掌麻痺、甚至無法長時間舉高手及患手變得蒼白冰冷。
胸廓出口症候群分為三種:神經型、靜脈型及動脈型。九成以上的胸廓出口症候群都是神經型,神經型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特徵是肩膀或上肢疼痛無力,手指感到難受痠痺、手臂既抬不高或沒法舉高很久,而長此下去,大拇指的魚際肌肉有萎縮的可能性。靜脈型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特徵是上臂、手掌及手指感到瀰漫性疼痛、搔癢,觸感減弱,頸部、手掌及手指的靜脈明顯浮起以及水腫,甚至發紺或紅腫發熱。動脈型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手掌、手臂及手指蒼白冰冷,而有時會疼痛,上臂難以做高舉個頭的動作。
*療程由註冊醫生團隊主理
430萬人次^
效果見證
18年
專科經驗
上市公司
信心保證
^特定療程
即時舒緩痛楚#
87%
強化肌肉及
預防復發
提升關節
活動能力
#數據由廠商提供